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一書記軌制還是要堅持,脫貧之后鄉村周全振興任務同樣沉重,這方面還是要加強。”鄉村周全振興要實現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明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振興”,離不開基層干部群眾的攜手盡力。2015年,《關于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任務的告訴》印發,選派第一書記任務開始在全國層面安排推動。10年來,一批批駐村第一書記和任務隊隊員深刻鄉村一線,帶著先進理念、資金項目、技術服務,在田間地頭、村壩院落同鄉親們共話發展、共解難題,盡力改變鄉村面孔,助力鄉村周全振興。日前,本報記者分赴山東、重慶、海南、云南、江西等地,看駐村第一書記若何為農業增效、助農平易近增收、為農村發展增活氣。
——編 者
產業振興
紅薯怎樣才幹賣得更好?
紅薯又豐收了,但老鄉們卻開心不起來,“沒銷路、賣不出價”,困難重重。我和年夜伙兒一路嘗試在短視頻平臺上直播賣紅薯,一個月賣出了幾萬斤。看著鄉親們的笑臉,我心里特別高興。
——山東省東營市史口鎮西高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貝貝
本年,是張貝貝來到山東省東營市史口鎮西高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的第三個年頭。
初到西高村,還沒放下行李,張貝貝就一腳踏進村里的紅薯種植基地。駐村之前,她清楚到西高村的傳統優勢產業是紅薯種植,產業怎么壯年夜?未來怎么發展?她想聽聽村平易近們的心聲。
“個個長得這么‘前程’,咋才幹賣個高價?”村紅薯種植農業一起配合社社員王梅玲親切地拍著張貝貝的肩膀,“都說閨女你是城里來的,幫年夜伙兒想想辦法唄!”
看著村平易近們干著急,張貝貝暗暗下定決心,要幫鄉親們把這里的紅薯賣得更好。
周邊不少村莊都種紅薯,要想賣得好,起首得有差異化。2024年春節一過,張貝貝就帶著西高村泥土樣本和種植規劃圖來到濟南,邀請山東省微量元素科學研討會的專家團隊到村里指導種植。專家團隊給出計劃:噴灑富硒葉面肥,種植富硒紅薯品種。
進村動員,村平易近們卻搖頭搖得像撥浪鼓,“要增添本錢,田間管護流程也更復雜,能不克不及勝利?”
“不干怎么了解。”張貝貝動員王梅玲劃出十來畝試驗田,播種下兩個試種品種,張貝貝本身則當起“田管員”。霜降時節,試驗田喜獲豐收,價格比通俗紅薯超出跨越15包養網比擬%,王梅玲喜上眉梢。
看到成效,不少村平易近紛紛參加。張貝貝又開始為紅薯找銷路。她嘗試線上直播銷售紅薯。首場直播當天,3000多斤沾滿土壤的紅薯,僅用一小時就銷售一空。截至今朝,村里共開展103場直播,銷售10包養萬余斤紅薯,銷售額超過40萬元。
比來,西高村種植基地里,又一季紅薯即將栽種,張貝貝也有了新的等待:“本年,爭取把紅薯再賣個好價錢!”
(本報記者 王 者)
人才振興
回村創業人才若何留得下?
村里要找準定位、摸清優勢、事業興旺,才幹留得住人才。二渡村有哪些優勢?離涪陵城區較近,適宜發展研學等文旅產業;榨菜產業基礎不錯,可以晉陞附加值……要想辦法盤活這些資源,才幹留住回村創業人才。
——重慶市涪陵區二渡村駐村第一書記羅振
白墻黛瓦,地盤平曠,重慶涪陵區二渡村的二渡農場游人如織,城里來的包養小伴侶除草、摘果,親身經歷田園生涯,歡聲笑語不斷。
“來的人良多,周末還得提早預約呢。”農場負責人寧恩東笑道,作為研學基地,二渡農場有水稻、麥子、蔬菜,種類豐富,吸引不少中小學生前來,帶動鄉村產業發展。
這幅生動的鄉村圖景背后,凝結著駐村第一書記羅振的人才振興實踐。2022年駐村以來,羅振以鄉情紐帶吸惹人才返鄉,內強班子、外興產業,讓這個傳統榨菜村煥發出“產強、村美、平易近富”新氣象。
初到二渡村時,羅振面對的是村干部老齡化、村里沒豐年輕人等難題。他用3個月遍訪全村,決心引進人才,重點是當地誕生、在外任務的年輕人。
年夜學畢業生練珍金本在外埠景區飯店任務,經過羅振屢次勸說,回鄉擔任村黨委委員,負責農業公司運營。別的,羅振還從渝東南農科院、涪陵榨菜集團引進人才擔任村黨委委員,3名年夜學畢業生擔任外鄉人才和鄉村振興專干,改良班子結構。
得知寧恩東年夜學畢業后在重慶中間城區創業,羅振和同事們上門邀請,沒想到被“懟”回來:“村里的機會少,怎么賺錢?”
羅振和同事們“三顧茅廬”,帶著鄉村文旅產業規劃上門:路計劃怎么修、項目資金準備怎樣爭取、怎么吸引客流……終于,寧恩東決定返鄉“試一試”,流轉地盤,打造研學基地。
像寧恩東這樣的年輕創業團隊,羅振吸引了12個,共43人,帶動100余名村平易近實現家門口就業。2024年,村集體經濟支出衝破300萬元。
“還有啥子問題沒得?”無暇時,羅振就喜歡到產業項目上走訪,幫創業團隊排憂解難……
(本報記者 劉新吾)
文明振興
平易近族歌舞怎樣傳得更遠?
本年,五指山黎苗童聲獨唱團又要往法國參加文明交通,我真替大師覺得高興。作為駐村干部,我要繼續盡力,為黎苗平易近歌“搭舞臺”“找觀眾”,讓黎苗平易近歌被更多人聽見。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駐村第一書記高力
夕陽余暉映照五指山。山腳下,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的共富廣場漸漸熱鬧起來。一群阿哥阿姐身穿平易近族服飾,跟著節奏挪動竹竿,舞姿輕盈,引來游客圍觀親身經歷。人群里,高個子、皮膚黑、掛著笑、輕輕打著拍子的,即是駐村第一書記高力。聊起面前這支“1867”歌舞隊,他有說不完的話:“1867米是海南最岑嶺五指山的海拔,也承載著村平易近對美妙生涯的希冀……”
2021年5月,高力初到毛納村,便與村干手下村走訪,傾聽村平易近所思所想所盼。
“毛納村最年夜的優勢是平易近族文明和生態環境,要走文旅融會的門路。”走訪后,高力有了思緒:在村里建企業,經營范圍涵蓋表演經濟、游玩服務、非遺文創等。黎族人能歌善舞,“盡快組建一支村平易近歌舞隊,豐富群眾精力生涯,增添集體支出,展現平易近族文明。”這一動員,獲得村平易近的積極響應。
“唱歌舞蹈我們都擅長,還能傳承平易近族文明,這事有興趣義!”歌舞隊組織者之一的王政珠亮明態度。于是,高力著手聯系教師,開發節目創排,參加非遺樂器鼻簫吹奏。“1867”歌舞隊逐漸有了名氣,隊伍從最後的1支22人擴容到3支40多人。游玩淡季,歌舞隊一天最高支出超千元。
看到歌舞隊給村莊帶來積極變化,高力又想到鄉里的孩子們。“再組建一個山里娃獨唱團!”這次,他先跑到學校摸底學生情況,又邀請來專業聲樂包養網老師。2022年8月,五指山黎苗童聲獨唱團成立,田埂上、水池邊總有悠揚的童聲獨唱飄揚;2024年,獨唱團赴法國表演,并在多個地標景點演出了十幾場“快閃”。
據統計,2024年,毛納村全村實現游玩支出851萬元。高力說:“要用好平易近族文明,讓村平易近不斷從中受害。”
(本報記者 曹文軒)
生態振興
石漠化管理結果靠啥鞏固?
駐村以來,我一向和鄉親們一路種樹,鞏固石漠化管理結果,看著山間土石漸漸披上綠色,心里很是高興。接下來要種更多經濟林木,讓年夜伙享用到生態環境改良帶來的福利。
——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維摩彝族鄉長嶺街村駐村第一書記潘薏珊
石旮旯里,能長花嗎?
“能!新種的云南櫻花苗快兩年了,開花確定美麗得很。”行走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維摩彝族鄉,田邊的核桃樹、蜜桃樹已經掛果,櫻花樹在途徑兩旁整齊擺列,村寨房前屋后栽種著楊梅、枇杷。長嶺街村駐村第一書記潘薏珊看著村里草木蔥蘢,心里成績感滿滿。
維摩鄉曾是硯山縣石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2015年,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對口幫扶維摩鄉以來,一批批駐村干部接續發力,通過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管理等,讓當地生態環境年夜幅改良。2023年5月,潘薏珊來到長嶺街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她來后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帶著當地干部群眾一路種樹,鞏固石漠化管理結果。
調研,是第一個步驟。隔鄰的銃卡村有一條“櫻花年夜道”。每到花開時節,落英點綴,村寨美如畫卷,引得四周長嶺街村村平易近羨慕不已。“我們是不是也能種櫻花?不僅保水固土,還能發展成觀光游玩的一張手刺。”提議獲得村平易近們積極響應,于是,潘薏珊決定帶著大師挖塘種樹。
樹苗運來,全村77戶一路栽樹,十幾歲的孩子也沖在前,幫忙扶樹、踩土。23包養00株綠化苗、1400株經濟林果苗木種在房前屋后、閑置空位上。潘薏珊說:“想帶動群眾一路干,就要清楚年夜伙需求,把任務做到群眾心里往。”
不只是種樹,潘薏珊還在改良人居環境上想辦法。完美排污設施,推動村莊亮化、綠化、醜化工程,爭取林草行業項目晉陞叢林覆蓋率,研討應用特點資源摸索生態游玩路徑……兩年來,通過開展多項生態管理任務,長嶺街村石漠化管理結果不斷鞏固。
(本報記者 張 馳)
組織振興
村里年夜事小情怎么解決?
村平易近的事兒,就是村里最年夜的事兒,處理得好,大師的日子才幹越過越好。要想辦法凝集鄉賢強人,組織村平易近配合摸索村莊管理機制,解決大師的急難愁盼,讓文明鄉風浸潤村莊。
——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童家村駐村第一書記管仲貴
“咱村剛申請了和美鄉村項目,一家只能保存一處室第,我們磋商一下怎么改建。”日傍西山,江西上饒橫峰縣童家村的一棵百年噴鼻樟樹下,20多名村平易近圍坐一路,駐村第一書記管仲貴挑起話頭。
“老管,你說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村平易近童冬壽說,其他村平易近們紛紛擁護……
2021年7月,管仲貴被派駐橫峰縣童家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初來乍到,村平易近對他并不熱情,怕他待不長,“鍍了金”就走。管仲貴挨家挨戶實地走訪,他發現,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讓村平易近碰到事能找獲得人、能找獲得組織。
“村里的路坑坑洼洼,出行都未便”“啥時候能修條寬敞好用的溝渠”……村平易近聊天時的埋怨,管仲貴逐一記下,一一落實。漸漸地,來找管仲貴反應問題的村平易近越來越多。2022年9月,管仲貴向全村群眾公開本身的mobile_phone號,全天候接聽群眾來電,受理咨詢、乞助、糾紛調解等事項。此后,正式設立了“老管熱線”,包含管仲貴在內的黨員和村干部,都是“老管熱線”的接線員,一路幫村平易近解決問題。
“老管,有人摘我家的李子,咋辦?”村平易近鄒云生發現自家李子被摘光了,第一時間想到“老管熱線”。管仲貴和村干部磋商后,把李子“丟掉”的情況發到村平易近微信群,提示“拿錯”的村平易近主動往報歉。第二天一早,鄒云生告訴管仲貴,偷摘李子的村平易近不僅道了歉,還賠了李子錢。
“光有‘老管熱線’還不夠,要樹立一個常態化機制。”2023年5月,管仲貴和村干部摸索“噴鼻樟樹下說家事”管理形式,組織群眾座談,議牴觸糾紛、話村莊發展。“現在村平易近都有了共識,‘有事就找組織’。”童家村黨總支書記陳聯升說,“我們要在服務群眾中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本報記者 楊顏菲)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