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醫改,是什么樣的?
有人說,醫改是盤年夜棋局,牽涉一系列政策和軌制;
有人說,醫改是張成績單,匯集一項項任務和數據;
也有人說,醫改是種獲得感,勾連一幕幕場景和記憶,總能讓身為個體的“你我他”逼真可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最主要的指標還是國民安康,這是國民幸福生涯的基礎。把這件事抓牢,國民至上、性命至上應該是全黨全社會必須緊緊樹立的一個理念。”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包養網價錢》提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造”“實施安康優先發展戰略”。
本年的《當局任務報告》中,醫改反應在字里行間:“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平衡布局,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健全藥品價格構成機制,制訂創新藥目錄,支撐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發展”“深化醫保付出方法改造,促進分級診療”……
深化醫改,也在每個人的身邊、面前。
一群人,很遠也很近。在偏遠地區,有眾多的鄉村醫生和投身基層、努力幫扶的醫務任務者,他們扎根廣袤泥土,守護群眾安康,彼此的心貼得很近。基層醫療條件,隨之變化:在聽診器、體溫計、血壓計“老三樣”之外,有了全科醫生助診包,心電圖機、化驗儀器等隨身攜帶;村衛生室,藥品豐富起來,陰涼柜、煎藥室、康復理療室等相繼設置;各地還紛紛出臺政策,為在基層奉獻的醫生群體供給職稱晉升、崗位補助等攙扶,溫熱和激勵醫者仁心。
一串碼,顯小也顯年夜。無需帶卡,憑mobile_phone里的醫保碼,即可就醫、買藥,或許異地就醫備案、辦理線上醫保業務,還能綁定親情賬戶,惠及一家長幼。條碼雖小,效能卻方便強年夜,背后是醫保報銷在為城鄉居平易近減負和托底。
一類藥,有減也有加。因電影《我不是藥神》而聞名的“格列衛”等抗癌靶向藥,已非高不成攀。一方面,有國家醫保談判做減法,把高藥價“打下來”;另一方面,以改造和創新做加法,讓更多靶向藥納進醫保,并進步報銷比例,同時加強自立研發,助力國產藥的普及和出海。由仿到創、由弱到強,愿景不斷成為實景。
病有所醫,全平易近安康,在樁樁件件實事中兌現著承諾。
看病更便利
不跨省份看年夜病,專家就近看慢病,家庭醫生管小病
“看病難”,難在醫療資源的不平衡。破解之道,在于優化設置裝備擺設,使優質資源賦能基層、用對處所。
——讓中西部群眾在當地看上東部專家。
從2019年開始,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遴選出高程度醫療機構作為輸出醫院,以省際一起配合情勢,在中西部等醫療資源相對單薄的地區建設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間,助力當地患者“不出本省份,也能治年夜病”。
2023年,北京積水潭醫院貴州醫院正式揭牌。貴陽居平易近趙惠麗終于在家門口盼來了北京專家。
趙惠麗患有嚴重的腰椎管狹窄癥,當地醫生鑒于她年過七旬,主張守舊治療。積水潭醫院副主任醫師馬賽的到來,給了趙惠麗選擇手術的盼望。馬年夜夫詳細研判,制訂個性化治療計劃,最終順利完成手術。術后1個月,來醫院復查的趙惠麗腰桿筆挺、行動天然。
——讓群眾在家門口看上三甲醫院專家。
“要按時服藥,隨時觀察身體狀況,覺得胸悶、呼吸困難第一時間跟我聯系。”在湖北省武漢經開區軍山街道衛生院的診室內,武漢協和醫院心內科醫生官紅權叮囑78歲的侯幫啟。
侯幫啟住在軍山街道下轄的小軍山社區,患有慢性心力弱竭、高血壓等老年疾病。平時兒子侯飛帶他來找官紅權看病,開車只需15分鐘。
“比往協和醫院車谷院區,時間節省一半。候診也不消排隊,來了就能看上。”侯飛說,“這幾年都是官醫生給父親隨診,病情他都清楚。白叟恢復得不錯,之前要坐輪椅,現在生涯能自行處理。”
官紅權每周三在衛生院坐診。2019年開始,武漢協和醫院與軍山街道衛生院共建緊密型醫聯體,每周會派出分歧科室的5名醫生到衛生院按期坐診。2022年,官紅權參與進來。兩年多時間,由他按期隨診的患者已有十幾名。
近年來,緊密型醫聯體的建設不斷推進。許多街道、社區衛生機構與上級醫院深度結合,專家長期派駐,周期固定,就近為居平易近診治普通病、常見病。
——讓家庭醫天生為群眾身邊的安康管家。
頭疼腦熱、慢病把持,不用總往醫院一堆人一起。今朝,全國已基礎實現一切地市和縣(市、區)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組成超過48萬個家庭醫生團隊,為簽約居平易近特別是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點人群供給安康治理、安康隨訪等服務。
在福建三明市沙縣區高橋鎮杉口村,25歲的村醫林世江是老鄉們的家庭醫生。白叟劉愛珍患有糖尿病,一向由小林依照基礎公共衛生服務規范,按期隨訪。
為了讓白叟能隨時聯系上本身,林世江早早把mobile_phone號碼存進了對方的mobile_phone。劉愛珍平時不舒暢,就會撥電話過往,“林醫生騎著摩托,幾分鐘就趕到了。”
因為治療胃病,劉愛珍的用藥發生變化,血糖把持後果不年夜好。林世江幫忙聯系鎮衛生院,找抵家庭醫生團隊負責人張娟娟。張娟娟協調沙縣區總醫院內排泄科的醫生,通過遠程平臺給劉愛珍會診,開出了合適的藥物。
——讓遠程醫療造福邊遠地區群眾。
醫療援躲任務為邊遠地區送往優質醫療資源。2015年以來,已有10批近2000名援躲醫療人才奔赴高原。今朝,西躲已實現400多種年夜病不出自治區,2400多種普通病不出地市,絕年夜多數小病不出鄉鎮(街道)就可以獲得有用治療。
援躲醫生胡健衛來自上海復旦年夜學附屬中山醫院。他猶記得,在日喀則國民醫院見到15歲的小姑娘卓瑪時,她已大批嘔血、情況緊急。
胡健衛組織當地醫生進行微創手術,為卓瑪止血。之后檢查病因,卻難以查清。“啟用遠程診療系統,與后方專家會診。”胡健衛當機立斷。同復旦年夜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兒童醫院專家商討后,胡健衛調整了檢查計劃,鎖定病因。經過半個月的治療,卓瑪身體康復,綻放笑臉。
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間、實施基礎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進鄉村、開展醫療援躲和遠程會診……一項項謀平衡、促共享的醫改舉措,讓城鄉居平易近尤其是邊遠地區群眾就近享用到優質醫療服務,有用緩解了看病難。
本年的《當局任務報告》提出:“改良病房和診療條件,以患者為中間持續改良醫療服務。”緩解看病難,舉措在落實。
看病減負擔
醫保談判、集中采購降藥價,長護險卸重擔
“看病貴”,貴在部門藥品耗材價格虛高,缺乏分擔機制。破解之道,在于擠出價格“水分”,進一個步驟發揮醫保共濟感化。
——讓群眾用得上、用得起救命藥。
從2018年起,醫保藥品目錄每年一調,在腫瘤、罕見病等治療領域,良多新藥被納進。醫保“團購”優勢使藥價降落明顯,談判準進機制讓良多“高價藥”開出了“布衣價”。截至2024年末,協議期內談判藥品累計讓近9億人次受害,累計為患者減負超9000億元。
山東省濟南市居平易近小石頭就是受害者之一。他10個月時被確診患有罕見病脊髓性肌萎縮癥(SMA)。
2019年,適應SMA的殊效藥在我國獲批上市。一支花費近70萬元,患者首年就要應用6支,以后每年3支。2021年,以慈悲贈藥的情勢,該藥降到55萬元。2021年3月,小石頭的怙恃四處借錢湊夠55萬元,給孩子用上殊效藥。
2021年11月,SMA殊效藥談判勝利,于次年正式進進醫保目錄。2022年,綜合降藥價和醫保報銷原因,小石頭打針殊效藥只花了大要4萬元。同小石頭一樣的患者,全國約有3萬名。現在,他們用上了納進醫保的救命藥。
——讓患者的用藥負擔進一個步驟降落。
除了醫保目錄談判讓更多新藥好藥納進醫保外,對于已過專利期且有多家企業生產的常用藥、“老藥”,國家還組織集中帶量采購,在競爭中構成公道價格。藥品方面,國家組織集采已開展10批,累計采購435種藥品,均勻降價超50%。心臟支架、人工關節、人工晶體和人工耳蝸等高值醫用耗材同樣降價明顯。
2020年頭,雙眼近視800度以上的湖南省湘潭市居平易近賴小玲,到市中間醫院眼科就診。診斷結果是雙眼都患白內障,需求植進人工晶體。
“當時選的人工晶體一個要12299元。”賴小玲對此記憶深入,“一會兒很難蒙受,就先給視力差的左眼做手術,右眼湊合著。”
時間一長,她感覺右眼視力降落厲害。她再次到市中間醫院眼科就診。當年用過的人工晶體被列進集采,進一個步驟降到6990元。術后,她的右眼可以看清藥瓶上的說明書。
集采政策讓價格降落,但“降價不克不及降質”。本年的《當局任務報告》提出,“優化藥品和耗材集采政策,強化質量評估和監管,讓國民群眾用藥更安心。”
長期以來,藥監部門對藥品質量,尤其對集采中選藥品質量嚴格監管,堅持“全覆蓋”“零容忍”,每年對國家集采藥品實行中選企業檢查和中選品種抽檢兩個“全覆蓋”,今朝覆蓋了已應用的國家集采一切品種和觸及的600多家藥品生產企業。總的來看,我國藥品平安形勢總體穩定,藥品質量持續晉陞。
——讓重度掉強人員有人照護、能照護好。
2016年,江蘇南通被列進國家首批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今朝,這項試點在全國穩步推進,已經覆蓋49個城市、近1.9億人,累計270余萬掉能參保人享用待遇。在南通,掉能2級及以上參保人員可享用長護險待遇。在籌資標準上,參保人交納30元,其余由醫保基金劃轉和當局財政補貼。
南通市平易近沈年英選定一家照護服務機構,兩名護理人員每周上門兩次,為長期臥床的母親供給洗澡、理發等照護服務,每次約1個小時。后來,她殘疾的哥哥也開始享用這種照護。
“我家有兩個重度掉強人員,每人每年個人花費不到2000元,可以享用超過2萬元的照護待遇。”沈年英扳著指頭算賬。
南通的長護險定點服務機構已從2家發展到361家,帶動近1萬人就業,此中近8000名為“4050”就業困難人員。
調整醫保藥品目錄,開展醫保藥品準進談判;組織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持續增添集采種類;長期護理保險軌制試點穩步推進,解決重度掉強人員護理難題……一項項降負擔、增福祉的醫改舉措,幫助患者切包養實減輕看病負擔。
本年的《當局任務報告》提出,“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造”“健全藥品價格構成機制”“健全基礎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緩解“看病貴”,政策在發力。
看病更舒心
改良就醫感觸感染、晉陞患者親身經歷
當前,群眾對于安康有了更高需求,不僅要看得上病、看得好病,還要看病更舒心、服務更體貼。是以,必須進一個步驟深化改造,以改良國民群眾看病就醫親身經歷為出發點,加強軌制銜接,買通堵點、破解難點,優化就醫全流程。
——讓患者動動指尖就能預約掛號。
“以前掛號像‘搶票’,現在點點mobile_phone就能精準預約,連檢查項目都能一次性約好,真是省心!”在河南鄭州年夜學附屬鄭州中間醫院就診的李婷婷通過mobile_phone操縱,完成了從掛號到檢查的全流程預約,僅用10分鐘。
“忘帶醫保卡?刷臉就行!”在門診年夜廳,導診護士正指導一位白叟應用自助機的人臉識別包養網效能完成掛號。
“我們醫院發布9種預約方法,涵蓋電話、微信、APP、自助機等,并支撐成分證、醫保卡、人臉識別等多種認證方法。”鄭州年夜學附屬鄭州中間醫院門診辦公室主任魏海英介紹,針對老年群體,醫院還保存電話預約和現場人工服務,志愿者手把手教學自助機操縱。
——讓患者“一站式”完成看病流程。
“有了‘一站式’服務中間,本身看病家人也安心。”前不久,云南昆明80歲的市平易近張年夜爺因膝蓋痛苦悲傷,來到昆明醫科年夜學第一附屬醫院就醫。在服務中間任務人員的熱情幫助下,他只用一個小時就順利完玉成部就醫流程。
為優化門診服務,云南在全省各級公立醫院打造“一站式”服務中間,晉陞患者就醫親身經歷。在昆明醫科年夜學第一附屬醫院,包養“一站式”服務中間整合了門診、住院、醫保、財務等多部門的資源,能實現導診、咨詢、預約、醫保、住院、投訴受理等業務“一站式”通辦。中間還為80歲以上的白叟開辟綠色通道,設定專人陪伴就醫。
——讓異地就醫報銷更簡單。
從看病報銷“往復跑”,到當地“刷臉結算”,跨省異地就醫結算,讓河北石家莊退休教師李增安的生涯悄然發生變化。
風塵仆仆到北京,看病、治療,前后墊了不少錢;船車勞頓回河北,一周后,還得回北京復印病歷、拿收據,再交給當地醫保部門報銷……談起求醫的奔走,老李憋出一個字:“煩!”
“現在可紛歧樣了,刷臉就能直接報銷。”李增安說。得益于跨包養行情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范圍擴年夜,覆蓋60多萬家定點醫療機構,異地住院、門診價格都能直接結算。曾經需求數周才幹完成的報銷流程,現在幾秒鐘即可完成。
…………
老蒼生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造就捉住什么、推進什么。保證國民安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求長時間持續盡力。醫改,解決問題務求實際後果,檢驗改造依附國民評判。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堅持以國民為中間,堅持醫改慷慨向,安康中國,未來更可期。
(本報記者陳世涵、程煥、畢京津、葉傳增參與采寫)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